当前位置是:
N
新闻动态
ews

建筑劳务用工新形势
来源: | 作者:pro2a3113 | 发布时间: 2018-09-18 | 34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一,需求连年增加,供应总量减少、建筑业吸引力低,导致建筑劳务用工市场长期供小于求。

需求方面,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,建筑业实现了连续增长,对劳动力需求也逐年增长。根据国家统计局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,比上年增长6.8%,实现了5年以上的连续增长。供应方面,我国总体劳动力市场处于走向“刘易斯拐点”的进程中,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。相比制造业、服务业等其他行业,建筑业工作环境差、从业人员社会认同度低、职业风险高、从业稳定性低、劳动权益侵害率高、工资报酬吸引力逐步降低,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建筑业的比例逐年降低,甚至一部分劳动力从建筑业转向其他行业。《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》印证了这一趋势,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加,增速继续回落,2012年、2013年、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.5、1.5、0.5和0.6个百分点。在第三产业就业农民工比例提高,比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,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1.2个百分点。

第二,劳务作业人员更关心的激励因素发生变化。

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、以及新生代劳务作业人员群体进入建筑市场,劳务作业人员从过去的更关心收入、报酬的高低,转变为更关心其它激励因素,突出表现为更关注“自我”,个人荣誉感更强,要求能体现自我价值、更追求舒适的工作氛围,取得成绩时突出自我,面对失败时强调外在因素。

第三,招工方式比较落后。

劳务企业仍使用传统的“人找人”、“人带人”的招工方式,靠现有的班组长、老工人介绍,“来了就能上岗”,“不行再换人”。劳务企业对总体劳动力规模缺乏规划,凭借队长或班组长的个人判断,靠熟人介绍招用工人。基本不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,也基本不借助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人。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,有个别企业开始研发手机APP招工软件,建造劳务用工“网络市场”,但整个市场招工模式仍然比较单一、比较落后。

第四,年龄结构不合理。

建筑劳务作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,40-55岁的工人成为主力军,钢筋工、混凝土工、抹灰工等工种30岁以下的比例较低,水暖电安装等专业工种30岁以下工人占总人数相对较高。后续梯队不足,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。

第五,劳务作业人员施工技能水平逐年下降,技能培训出现“真空”。

劳务企业通过招用大中专毕业生、提拔熟练技术工人,增强管理力量,但一线劳务作业人员技能水平逐年下降,主要原因是培训工作“无人抓”:输出地政府部门不再组织技能培训、劳务企业不安排上岗培训、总包企业不承担技能培训责任。工人技能培训仍靠个人自觉,停留在传统的“老带新”、“师傅带徒弟”模式,培养时限长、效果不尽一致,施工现场熟练技术工人成为稀缺资源。

第六,人工费持续上涨。

以某总包企业为例,对近5年所有办理劳务招投标的项目进行汇总分析,房建工程结构施工按建筑面积综合单价计价:2012年均价为206元/平米,2013年均价为248元/平米,2014年均价为290元/平米,2015年均价为311元/平米,2016年一季度均价为316元/平米。此外,按工种工日单价、综合工日单价、工程量清单单价等计价方式的统计分析,也反映出人工费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。